經濟日報:掌握核心技術 把握市場需求
掌握核心技術 把握市場需求
——記中國重汽集團自主創新之路(上)
《經濟日報》記者 管 斌
(2011年7月9日 二版)在今年上海國際車展上,中國重汽與德國曼公司聯合推出的首個卡車品牌汕德卡(SITRAK)T7H一亮相,就吸引了來自場內外的目光。汕德卡T7H采用世界最先進的曼D20-430PS發動機,匹配中國重汽自主研發的16擋鋁合金殼變速箱和盤式制動器等關鍵零部件,車身在保證很好承載能力的同時,兼具輕量化特點,被譽為中國制造的全球版重卡,代表了當今世界重卡先進水平和發展潮流。
汕德卡T7H的面世不僅標志著中國重汽與德國曼公司的合作開局良好,而且意味著中國重汽真正建立了重卡技術的國際化平臺。從昔日瀕臨倒閉的虧損大戶,到去年銷售超過800億元的國內知名重型汽車研發制造基地,中國重汽靠的是什么?
圍繞市場大膽創新,是重汽人走出的成功之路。走進中國重汽商用車展廳,映入記者眼簾的是重汽不同時期生產的各種卡車。“這些卡車經歷了重汽曾經擁有的輝煌,也見證了重汽自主創新的步伐。”中國重汽集團公司董事長馬純濟介紹說。
在一輛紅色的大卡車前,馬純濟告訴記者,這是2008年底推出的HOWO-A7。“它是中國重汽集團根據客戶需求,深度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自主研發整車總成匹配技術的成果。”據了解,HOWO-A7裝配了中國重汽全新設計的D12系列發動機,塑造了省油重卡的新概念,同時標配了智能手自一體AMT,并首次采用自主研發的應用盤式制動器、膜片離合器等,極大地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
中國重汽被譽為國產重型汽車的搖籃。早在上世紀60年代,這里曾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輛自主品牌“黃河”8噸重型汽車。但是,當初在引進斯太爾技術后,由于對引進技術進行解構和分析消化的能力不足,同時也未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公司經營陷入困境。2001年1月18日,公司不得不進行改革重組。
改革重組初期,中國重汽產品只有一個系列,七、八種車型,年銷量僅3800輛。“重組后的中國重汽將自主創新作為公司新的發展戰略,加快了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和速度。”馬純濟說。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重汽及時開發出工程建設車輛。“由于對市場需求把握準確,好的時候1個月賣了2萬余輛車。”
此后,中國重汽又相繼開發了適應城市建設需要的消防車、灑水車、垃圾車等產品,先后與全國14個城市政府簽訂政府采購協議;他們抓住濟南市舉辦第11屆全運會的契機,與濟南市建委達成合作協議,首次就向其銷售了374輛城市用車。今年上半年,集團下屬的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還根據第26屆世界大運會要求,專門打造了43輛廣泛適應市場多種用途的輕卡系列新品,目前已在深圳市投入使用。
敢于突破核心技術,是重汽人的勇氣所在。重汽人深知,要打造知名汽車品牌,就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中國重汽在做好技術積累的同時,對核心技術采取了重點攻關和集中突破戰略。
在中國重汽變速器所,記者見到了所長李發有。他舉了個例子:汽車機械變速器自動/手動操縱系統(AMT)具有傳統齒輪變速器傳動效率高、成本低、易于制造等優點,同時也具有操縱方便的自動變速功能,歐美市場占有率高達60%。但長期以來,國內都沒有生產出成熟的產品。
為了開發AMT,中國重汽在技術中心各個產品所抽調一批年輕有為的科技骨干,成立了變速器設計所。經過與合作伙伴的數年攻關,2009年成功推出了10擋、16擋AMT產品,使得中國重汽的HOWO-A7成為國內第一款批量匹配AMT自動變速器的車型。
隨著市場對載重汽車安全性、經濟性、排放控制、舒適性和娛樂性的要求不斷增加,汽車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整車電控系統的開發變得愈發重要。但目前全球重型載重汽車采用傳統的整車電控系統技術方案,不僅在技術上存在缺陷,而且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ECU)技術主要是由幾家大的國外公司壟斷,使整車廠家面對快速市場需求的響應變得十分被動。
如何破解這樣的難題?中國重汽電子電器研究所所長郭慶波告訴記者,借助中國重汽技術中心在重型汽車電控技術方面的人才資源和研發、實驗設備,結合中國重汽與世界一流重型卡車生產廠家的項目合作技術方案,從去年開始他們設計了全新的整車電控系統。新的整車電控系統設計方案采用了多總線網絡架構和整車電子控制單元(VCU)產品。“多總線網絡架構的采用實現了不同用途、不同速率的CAN信息的分流。”郭慶波打比方說,“就像鐵路上高速客運列車和低速貨運列車各行其道,提高了總體的運能、速度,也保證了安全性。”
中國重汽總經理蔡東告訴記者,通過集中攻關,敢于突破核心技術,中國重汽不僅實現了發動機、變速箱、盤式制動器、膜片離合器以及電控系統等一系列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的研發,而且先后獲得授權專利1300項,成為全國汽車行業獲得專利最多的企業,公司在行業領先優勢更為凸顯。